我军在三次和平时期的备战表现,血性融入血脉

发布日期:2025-02-05 01:47    点击次数:137

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,战争几乎贯穿了整个文明进程。

古人曾言:“故国虽大,好战必亡;天下虽安,忘战必危。”

这句古训至今仍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。

自1927年建军以来,我军经历了无数血与火的洗礼,从胜利走向胜利。

然而,在三个和平时期,我军的备战表现却各不相同,值得我们深思。

1945年8月,日本投降后,我军终于迎来了短暂而宝贵的和平时期。

这段和平时期长达18年,期间我军的表现参差不齐。

有的解放区眼光长远,积极整军备战,而有些地方则出现了懈怠思想,甚至有刀枪入库的迹象。

晋察冀军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。

在1945年重庆谈判后,晋察冀军区似乎过于期待和平的到来,误以为战争已经结束。

因此,在1946年的三四月和五六月间,该军区对部队进行了两次大规模整编,复员转业了约10万人,兵力减少了一半。

更糟糕的是,他们忽视了部队的日常训练,连兵工厂的炮弹生产也停止了。

结果,当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突然发动进攻时,晋察冀军区毫无准备,被打得措手不及。

短短一年时间,曾经的优等生晋察冀军区迅速沦为差等生,不仅丢失了石家庄,还切断了关内与关外的陆路联络,影响波及华北和东北,对全局造成了重大影响。

与此同时,其他军区如陕甘宁虽然只有两万多人,但依然保持着高度的战斗精神,战斗力丝毫不减。

这一时期的教训告诉我们,即使在和平年代,也不能放松警惕,必须时刻保持备战状态。

接下来的和平时期是从1973年抗美援越战争结束到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开始,共计6年。

这段时间包括部分文革以及拨乱反正时期,可以说是备战的空窗期。

军队的日常训练大多是非战备性质的,很多新兵甚至从未摸过枪就上了战场。

有参战士兵回忆说,1979年参战时,他们几乎没有经过充分的训练,装甲部队常年种庄稼,一年只打一两次靶,全凭一股子战斗精神支撑。

尽管备战不足,但我军战士们的血性早已融入血脉。

在这场持续28天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,我军发扬了特别能吃苦、特别能战斗的精神,最终成功打垮了越军。

据统计,这场战争共造成我军伤亡2.7万余人,大部分伤亡发生在1979年的初期阶段。

特别是2月17日至18日两天,我军就伤亡了4000多人。

这场战争让我军深刻认识到和平时期的备战空窗期带来的巨大损失,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。

对越自卫反击战持续了10年之久,各大军区轮番接受实战训练,维护了中国西南边疆的稳定。

对于越南来说,这场战争带来了长期的国力消耗和破坏,至今仍心有余悸。

从1989年到现在,我国已经享受了35年的和平时期,这是党缔造的历史上最长时间的和平记录。

翻阅史书,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,从来没有超过30多年不动刀兵的记载。

我们生活在一个无比幸福的时代,衷心希望这一和平记录能够继续延续下去。

纵使承平日久,所幸的是,我军吸取了前两次和平时期的教训,始终保持积极整军备战的状态。

高层反复强调:军队是要准备打仗的,战斗力是唯一标准,也是最大的政绩。

于是,解放军陆军开始了机械化建设,空军装备了六代战机,海军的航空母舰也逐渐下饺子,我军的现代化军事实力越来越强。

在中印边境加勒万河谷冲突中,祁发宝团长身先士卒,面对敌人的重重包围,他毅然冲在最前面,喊出“宁可前进一步死,绝不后退半步生”的口号,展现出我军将士一贯的血性,令人动容。

好战必亡,忘战必危!

现在的世界看似和平,但并不安宁。

和平年代也有激荡的风云。

当那一天真的来临,我们是否做好了准备?

这是一个值得所有人深思的问题。

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,铭记历史教训,确保国家的安全和人民的幸福。

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,我们不仅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,更要时刻为可能到来的挑战做好准备。

只有这样,才能真正实现“宁为太平狗,莫作离乱人”的美好愿景。